在数十种已知的人体激素中,催产素的作用或许是最被“高估”的。
催产素号称与爱情的美妙、交欢的高潮、慈善的动力等相关联,是无数人赞誉的“拥抱的荷尔蒙”“道德的分子”乃至“爱与繁荣的源泉”,还催生了一系列畅销书和TED。
不少科学家和作家坚称,将催产素喷入人鼻孔就等于灌输了同情心和慷慨;散发爱与繁荣的微商标榜自己的蛇油产品“混有催产素,越喷越慷慨”,以此达到营销高潮。
上述说法实际上是夸大其词。嗅闻催产素并不能使人更愿意协作和信任;关于用它治疗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试验结果乏善可陈。
诚然,过去几十年的许多研究显示,多才多艺的催产素能促进狐獴的合作,稳固草原田鼠的一夫一妻,见证狨猴和绵羊的舐犊情深;但在某些情况下,这一“爱的源泉”却也足以扭曲生物情感,例如导致啮齿动物产生对人类的攻击性、恐惧感以及偏颇之情。
最近,科学家发现,生物建立牢固情感纽带的过程中,催产素可能不仅仅是“重要性没那么强”的,甚至还是“压根就不必要”的。
一项发表于《神经元》(Neuron)的基因研究显示,草原田鼠作为长期以来“催产素带来忠贞爱情”这块招牌的头号代言人,竟然在无催产素加持的情况下也能坚守一夫一妻,至死不渝。
这一新发现可能动摇整片研究热土的根基,促使科学家们重新翻出一些老证据,怀疑它们是不是真的证明催产素是动物情感的万灵药。
没有了拥抱荷尔蒙,拥抱仍能发生吗?
催产素一直都是故事的主角
同行们有充分理由对新发现感到惊愕,但这并不意味着催产素理论过时了。
草原田鼠原产于美国中西部,拳头大小,毛茸可爱,是哺乳动物里为数不多的终身一夫一妻并共同养育后代的物种。相较于人类研究数据的杂乱和矛盾,来自草原田鼠的证据一直被认为很可靠。
数十年来,研究人员跨越不同地域,记录下它们在巢穴里如何相互依偎,遇到压力时如何相互安慰,以及怎样强势回应其他破坏家园的田鼠。行为神经生物学家苏 · 卡特(Sue Carter)表示,每次进行调查,都会看到“催产素是故事的主角”。
卡特开展过一些关于草原田鼠情感联系的最早期研究,发现驱动其亲密行为的分子途径也很明确:
当依偎或性行为等社交行为发生时,草原田鼠的下丘脑区域会分泌催产素;然后该激素锁定至受体,引起一阵情意绵绵。
后续多年的研究继续证明卡特等学者的想法。
当草原田鼠服下阻止催产素与其受体结合的药物后,它们每一次的相约都会冷淡收场。
而要想让忠贞的田鼠与它们从未交配过的陌生对象喜结连理,只需刺激其催产素受体足矣。
催产素与成双配对之间的关联是如此强有力,如此可重复,如此不容置疑,以至于成了教条。
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神经科学家佐伊 · 唐纳森(Zoe Donaldson)长期致力于研究催产素。她表示自己曾收到了这样一份拨款审核意见:“我们已经知道了关于草原田鼠和催产素的一切知识。”
因此,当十多年前斯坦福大学的神经遗传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尼拉奥 · 沙阿(Nirao Shah)与同事们开始使用CRISPR的遗传技术剪切草原田鼠的催产素受体基因时,同行们觉得此项实验是一场壮阔的进击,将带来突破性见解。
用CRISPR剪掉催产素,爱情却还在?
沙阿推断,如果操作奏效,他们就能培育出丝毫不受催产素影响的啮齿动物,基因改造田鼠会对配偶不忠,对幼崽漠不关心。
然而沙阿未能得到预期的结果:改造对象保持初心,继续与家人相互依偎,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。这个结果确实太费解了。起初,研究团队怀疑是实验过程出了错。但当3个独立的研究小组重复这些操作时,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。
几十年的催产素研究成果,算不算是被CRISPR颠覆了呢?这个问题的答案及其理由至今悬而未决。
卡特认为,或许催产素可以与不止一种激素受体结合,不少研究结果似乎支持这种观点。另一部分学者提出了更激进的猜想:
或许,催产素始终都是爱的源泉,但并非不可替代的唯一源泉。若用基因魔剪切去催产素受体,催产素不再发挥作用,大脑就会被迫开辟另一条情感路径,让爱继续运转。
不过这种另辟蹊径是有前提的。援引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科学家德瓦南 · 马诺利(Devanand Manoli)的说法,如果啮齿动物的大脑自然发育,在整个发育过程里都对催产素有反应,那么当它晚年突然失去催产素受体,就无法开辟新路径用以弥补缺失的爱。
在前文介绍的CRISPR实验中,研究团队培育出的动物从出生时就缺少催产素受体,这就为形成新分子-新受体的组合提供了可能。
情感的联结,信任的动力,拥抱的需求,关爱的本能,这些对于哺乳动物,尤其是群居社区来说都很关键。
当催产素存在时,它为亲密关系提供动力,可如果它不存在了呢?哥伦比亚大学神经科学家比安卡 · 马林(Bianca Jones Marlin)如此说道:“对于绝对关键的事情,进化不会只有plan A。建立情感关系的动力是牢不可破的。”
资料来源:
Scientists Tried to Break Cuddling. Instead, They Broke 30 Years of Research
END